浏览:77 日期:2024-03-02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学院前身是美国学者韦棣华女士和中国第一位图书馆学留学生沈祖荣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大学文华图书科,后为“文华图专”。“智慧与服务”是文华图专的校训,也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传承发展的初心和使命。近百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信息管理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创新学术研究,聚合国内外资源,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以编印、发布成果简报、工作简报、研究咨询报告和推广科研成果等形式为各级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是学院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决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紧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着力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推动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地生根,特别是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将党建和业务工作齐抓共管,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和师德师风塑造。2018年,信息管理科学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作为武汉大学唯一教师党支部,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正确引导人才又点燃了一把思想火矩。学院党委要求青年学者,不仅要在学术上锐意进取、追求卓越,而且在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上也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孙永强教授就是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扎实到位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信息管理学院青年人才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走出自己的成就之路。
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立德是前提,要摆在第一位。在教师选留和培养上,对“德”要求高,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师自身在德上做得好,有师德、有学德,才可能在学生教育上传递知识、思想、文化及理念价值。在树人方面,既要传承德的修为,又要传授知识,在精神层面与知识层面为学生树立起榜样。
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吴丹教授说,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是大学最核心的工作,教授要上本科生课,要把教好学生、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平均每位老师要承担3-4门本科生的课,还有2-3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量还是比较重的。同时,在思想和目标上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追求论文数量,要追求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要为学生建立浓厚的学术氛围。
近年来,学院牢牢抓住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大数据战略、信息化战略等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在坚守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之上,逐步扩展学科的边界和外延。在国家急需紧缺的部分研究领域,学院青年学者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学院院长陆伟教授从事的数据智能与创新评价,吴丹教授研究的信息检索和人机交互,王晓光教授研究的数字资产管理和数字人文,安璐教授研究的大数据环境下的应急决策和应急处理,张琳教授研究的大科学开放科学背景下科技政策科技制度,吴江教授研究的商务数据分析,姜婷婷教授研究的信息行为等,都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尤其是数据战略、信息化战略紧密相关。
访谈中,该院博士生就教授们是怎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选择研究方向,并进行基金项目申请进行了提问。几位教授表示,课题项目、题目的选择,要分情况而论。对于有命题的项目,比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通常有选题指南,可以参照指南分析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自命题的项目,选择空间比较大,可以结合自身研究基础和优势,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或学科领域的需求,确定大致方向,寻找到切入点来申报选题,选题大小要与项目级别相适应。
具体到项目申报书的填写,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这部分要体现选题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行业和学科的重要意义,以及对解决现实中哪些问题有帮助。二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和评述,要分析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科技创新。三是项目子课题的构成和框架的设计要体现出选题背景、针对的现实问题与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的结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学院把握人才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将制度政策转化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具体举措。校院上下一致,秉持求贤若渴的态度,对人才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惜。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更希望他们能够在珞珈山下不断成长壮大,带动学科的发展。
访谈中,张琳教授介绍了自己来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工作的过程。她表示,来到武大工作后,感到这里的学术氛围、教学研究和人们的相处都非常舒心,校领导每年还与自己谈心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在此能真正感到一种对人才的尊重。
党委副书记赵雪梅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动力,青年人才是学校的未来。武汉大学重视青年人才,并将青年人才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强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将思想政治表现作为人才培养、选拔、考察的首要目标。对于青年人才,引进来之后需要科学有效的培养。当前,学科交叉融合、交流碰撞是大势所趋,也是学校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正在推进由信息管理学院牵头成立的大数据研究院,这是一个集数据科学研究、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资源服务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学术机构,也是我们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平台。青年人才的培养还要用当其时,在这方面,学校正在改组学术委员会和职称评审委员会,并吸收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参加,要求其必须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大学将会始终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人才发展的重中之重,继续爱惜、保护、包容、支持青年人才,鼓励优秀人才。
学院彭斐章先生、马费成先生等,既是教学名师,又是资深教授。他们的风范、气度和胸怀,对后辈学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影响深远。老先生们虽年岁已高,仍坚持出席会议和讲授课程,耕耘在科研和教学前线,为年轻学者树立榜样。他们潜心问道,立德树人,对学院优良学风教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青年也形成了重要的示范效应。青年一代在前辈的影响下,工作认真,事业精进,共同塑造了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学风教风。前辈学者对青年的“传帮带”,形成了相互扶持、合力攻关的学术文化。
良好的学风、教风,也来自学院团队和教授们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念。学院认为,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二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工作中可以运用科研上的成果;科研工作具有培养功能,也是另一个层面的教学。具体到每位教师身上,有的教师擅长教学,有的擅长做科研。现在实行的对人才的分级分类评价,比如在职称评定、晋升上,让教师选择是教学型、科研型还是教学科研并重型,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位教师自身的特长,也有利于他们长期的发展。
关于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学院的理念是,学科建设最主要的因素是人,要有学术和学科上的带头人,要有强大的团队和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工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除了聚焦本学科建设,还应该关注其他学科的建设情况和动态。这样可以开拓眼界,也对本学科的规划工作有所帮助。
吴丹教授说,学院的学术氛围浓厚,体现了一流学科的精神和态度,老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学术追求,这种氛围和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包容氛围也为青年人才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学院能够为本土培育和引进的人才提供公平、舒适的成长环境,这既能够留住人才,又能够带来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
访谈中,研究生们还提出了一些自己心中的问题,比如:作为一名博士新生,如何走上学术之路?如何做好科研,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女博士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们回答说,要走学术之路,就要对学术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将学术与实践结合的意识和思考,将其适当地运用在课题申请和具体研究中。另外,走上学术之路与个人成长经历有密切联系,遇到一个愿意爱惜人才、培养人才的学校,可以减少学术之路上的艰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定要有国际学术视野。想要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首先要多读外文的文献,多读多交流。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国际学术会议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学院鼓励、支持并资助研究生、本科生多参加国际会议,多和国外的学者交流。此外,还要坐得起冷板凳,外文的成果从研究到投稿再到发表,周期比较长,搞研究不要去追求文章的数量,要深入、扎实地做好每一个研究。还可以与国外学者进行项目、文章上的合作,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在培养女博士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女性特点,优化科研课题、提供适合的选题。女性进入职场后,也有自身特有的优势,与男性相比,她们会更加细心细致。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女老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明显更加细心和有亲和力,可以更为细致地指导学生。
在点评环节,课题顾问、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从历史的视角指出,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教育家韩愈有一名篇《马说》,大家都了解其中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天我们讨论青年人才培养和选拔,就是讨论用机制上的伯乐来发现千里马——优秀青年人才,而不仅仅依靠哪一个人的“一双慧眼”,因此这个青年人才研究课题非常重要。还有一句古训,即“进君子、退小人、爱人才、申公论”,今天选拔人才要以德为先,就是选拔君子、爱优秀人才;课题研究和团队访谈就像“申公论”,大家共同研究、讨论、取得共识,加快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首先,在国家战略之中寻找专业成长点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是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科成长要和祖国共长,和时代共长,这是一个亘古不灭的真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次,在学院建立微环境的过程中,情感导向和价值导向十分重要。学校的人文精神对人才培养和建设是很有价值的。再次,这次访谈是有生气和活力的,真正做到了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更显示了整个团队强大的实力和洋溢的热情。最后,蒙曼教授作为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女性问题研究专家指出,关于女性人才成长,女性的协调能力、细致关照的能力和坚韧性都是很大的优势,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结合。
课题组认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学与科研优秀团队在教学、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成绩,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有以下几点突出经验值得高校学习和借鉴。
对标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高校青年人才队伍成长的重要前提是,要使他所在的学科的建设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信息管理学院的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都是从学科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出发,青年人才的培养也坚持了这个原则。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为例,这是一门包含了目录学、版本学等内容的古老学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的意义和分量。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它又表现出了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学院在引进和培养青年人才时,会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需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坚持以才为本,重视青年人才。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是青年人才的引进与成长的重要保障力量,这种重视体现在正确的人才观和厚重的惜才情怀。武汉大学和信息管理学院坚持以才为本,关注学者的真才实学而不唯“帽子”。面对优秀的青年人才,学校和学院的领导总能秉持真诚的态度,积极联系人才,当面与人才交流沟通,排解青年人才的顾虑,并及时与其谈心,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充分的关心。
关心青年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信息管理学院对于青年人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为青年人才的成长铺路子,给青年人才的发展压担子,为他们提供了有方向、有干劲、有压力、有动力的成长环境。学校层面,围绕青年人才发展打好了政策组合拳,出台一系列政策,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出国(出境)研修计划”“青年学者学术发展计划”“文科杰青优青计划”等,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6期。作者:赵丹龄,教育部人事司原一级巡视员;徐干城,武汉大学人才与专家工作办公室主任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