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81 日期:2024-03-02
北京邮电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关于教育、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未来学院为实验田,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更多信息科技领域国家急需卓越领军人才,努力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发挥信息学科优势,探索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出台学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整合全校优势资源,统筹推进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聚力优势学科,构建“理工融合、工工结合、管工交叉、艺工渗透、文工互促”的交叉课程体系。组建由不同学科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结合优势学科的知识图谱分析,对跨学科的培养方案开展系统化研究,形成覆盖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四个一级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学科交叉课程组,组建一线专家领衔的跨学院交叉授课团队,围绕“智能+电路设计”“智能+生物”“通信+计算”等领域开设系列交叉课程。打造数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联合的理工交叉课程群,推动工科专业案例进入数理课程,促进数理基础课程和信息领域前沿课程的知识融通,实施实际需求牵引的理工融合的专业理论讲授与专业实验协同设计。以未来学院为实施主体,与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共同开发“科技+设计”类课程,与经济管理学院联合研发数字经济通识系列课程,与人文学院定制全球胜任力英语等课程,发挥艺术、管理、人文类学院优势,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所需的设计思维、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训练,组建百余人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面向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任务驱动的跨学科综合实践。
整合顶尖科研资源,打造科教融汇的实践创新模式。依托校内外国家级科研基地和重大项目,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科研命题”作为“育人选题”,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开展有组织人才培养。组织由院士、学科带头人、企业高级专家等构成的创新团队,推动本科生100%参加科研创新训练,在无线通信、光通信、云网融合、星地网络、导航定位、网络安全、文化科技等科研实践中开展“实网、实采、实操、实战、实检”的训练,强化学生原始创新能力,着力培养能够担纲领衔复杂工程的拔尖创新人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和杰出代表,举办未来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发展论坛和“未来讲坛”等高端学术讲座,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构建、产业趋势预判、科研素养训练、职业理想树立等方面的引导与启发。面向信息通信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社会实践,走近技术研发现场,组织学生赴无锡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天津信创海河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大国重器和前沿技术的深层研学,培养“网络强国,网信报国”的家国情怀。
打破学段知识壁垒,重构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未来学院为试点,面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等四个一级学科的交叉融合,按照“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个性化”的培养理念,着力打破本硕博分学段知识壁垒,构建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教学资源“三重构”的本研贯通育人体系。重构本研课程与知识体系,依照学科发展内在逻辑和知识内在关联梳理各门课程内容,新建和调整课程40余门;重新设计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课程体系,新建一批本研贯通课程。重构本研培养过程,设计“一生一方案”个性化培养方案,在保证学生具有较为完整的跨学科知识基础上,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实践训练路径;推行弹性修业年限,允许提前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实现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学段自然衔接;符合要求的学生可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可提前毕业,支持学生个性化成长;开展学生跟踪评价与数据分析,设计过程性、即时性、准确性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模型,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画像”,推动学生培养过程的迭代优化。重构本研教学资源,整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基地平台的优势资源,瞄准未来信息科技领军人才所需的多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目标,增设本科工作坊等课外实践环节,打造“雏雁计划—创新项目—科研任务”全学程长周期科研创新培养链,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博的科创能力贯通式提升模式。
丰富“三全育人”内涵,构建精准协同的成长托举模式。面向学生思想引领、个性化成长规划、科学实践指导,依托未来学院打造“思政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团队,着力探索导师团队、学工队伍、授课教师协同的成长帮扶机制,通过一对一谈话、院领导恳谈会等形式,进一步畅通师生沟通的渠道,积极落实全员育人。面向课堂育人过程,挖掘多样化育人元素,融入到整体托举制度设计和具体育人环节,通过案例教学,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实现思政引领、课程学习、科研攻关的自然衔接。课外通过导师见面会、教师工作交流会、一线走访等形式,及时反馈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业状态,并依托沙河高教园区资源,打造特色的文化、体育和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支撑。面向学生多元化培养,拓展育人空间,充分利用学校一站式社区、学院研讨室等平台,开展学生文化建设、学风培训、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网络空间、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行为空间的协同,有效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学习、科研、生活,形成全员积极向上奋斗的精神面貌。